
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這樣一個現(xiàn)象:在咖啡館里,甜品遠遠不及咖啡好賣;然而如果一家面包店里有咖啡賣,卻很容易被購買。
為什么?
咖啡館賣面包和面包店賣咖啡,看起來顧客離開時帶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,但是別忘了——兩家店的定位不同,其主要盈利商品也是不一樣的。
根據(jù)一家店的定位,消費者會對其產(chǎn)生心理認知,這就影響了消費者進店的目的和價格預期。
進入一家咖啡館前,很顯然就會認為:一杯咖啡價格在30左右,面包甜品價位區(qū)間一般會在20—30元,進去一次可能要花50—60元。
而面包店一個面包才10塊錢,咖啡也差不多,20塊錢就解決問題了。
即使,顧客原本沒有打算在咖啡館買面包或者到面包店買咖啡——進行二次消費的想法,較低的心理價位,也很容易接受引導購買。
那既然這樣,咖啡館為了減少消費者的“心理壓力”,就應該降低面包的價格?
未必需要,因為不足10元的面包可能與咖啡館的定位也是不符的,這樣反而會拉低你在客人心里的調性。
另外,一家咖啡館提供給顧客的服務、環(huán)境、消費空間等附加價值可比即買即走的面包店要高多了?
那么,如何才能提高顧客的消費單價,增加盈利呢?
從調整產(chǎn)品結構上下手!
本周五,下午2:30—5:00,咖門商學院有一場關于產(chǎn)品結構和產(chǎn)品研發(fā)的課程在等你。
可以報名參與線下課堂,也可以預報名觀看線上直播。
掃二維碼進群咨詢。

更多詳情……
